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聚焦学生劳动素养提升,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实施“劳动+基地+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形成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载体的“三级联动”劳动教育网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课题研究助推劳动教育有深度
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校随勇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六、七年级班主任和劳动课教师的20余名劳动教育指导老师团队,聘请了10名校外劳动教育辅导员,开展了以《探索实施“课堂+基地+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为题的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劳动实践、劳动体验、劳动探究之中,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劳动教育研究。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中,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之目的,培育学生树立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品德,从而深度挖掘劳动教育内涵,确保课题研究有深度。
开辟基地助推劳动教育有亮度
2023年春季,学校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在校园内开辟了农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六、七年级师生定为实践基地责任人,以班为单位,划分“责任田”,每一个班制作精美的“标牌”作为劳动口号,让学生在劳动口号的感召下愉快地劳动。为保障劳动有序、高效开展,各班依据学生的体质和特长,将学生分成耕地组、播种组、管理组、施肥组、除草组、浇水组、采摘组、观察组等若干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劳动实践中,识农事、知辛苦、乐丰收。
劳动中,同学们分工协作、积极主动,干劲十足。耕地组的学生为了达到深耕细作之目的,人人利用休息时间,走向田间地头,跟着父母或有经验的耕地能手一起劳动,掌握耕地要领、技巧;播种组的学生则从选种、购买、浸泡、下种、盖窝等环节虚心向农民请教并严格按照操作办法进行;施肥组的同学在劳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当地农户与农民进行细致沟通,请教应该施什么肥、施肥应注意事项,然后再进行买肥、施肥,特别吸取农民意见,尽量施农家肥、避免农药残留,在采购农家肥时,同学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个个满头大汗,可没一个人叫苦叫累,真正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演绎得淋漓尽致;除草组的学生天天轮流到基地值日,发现有杂草露芽,就立即用手拔掉,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幼苗,盼望着早日开花结果,享受丰收的喜悦;浇水组的同学通过网上查找、询问农民和请教老师,根据不同蔬菜生长需求,适时进行浇水,确保蔬菜成活率和生长需要;观察组的同学们耐心、细心、用心,大家一日早中晚三次观察,分工协作并进行详实记录;基地按照季节特点,种有辣椒、茄子、玉米、花生、豇豆、黄瓜、红薯、萝卜、白菜、黄豆等农作物,每当看到绿油油长势喜人的幼苗,同学们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最为高兴的是收获季节,看着成熟的劳动果实,人人心里特别高兴,师生们走向基地,小心地收获着每一粒劳动果实,欢呼着、欢笑着,那场面简直不亚于农民丰收节的场景。
收获的果实采取三个办法来分享:一是送到学校师生食堂,作为师生午餐“加餐菜”,每次食堂师傅们都会在菜盘前特别放置一个“加餐菜”的牌子进行特别提醒,师生们吃着亲自动手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高兴,这顿餐吃得也特别有意义;二是在校门口设置“小集市”,劳动小组的同学们整齐地摆放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面对接送学生的家长不时的吆喝到:“看一看、瞧一瞧,我的蔬菜多新鲜,价格便宜、无公害,包您满意,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满意就带点回家吧,错过今日,来年才能再见啦!”场面十分热闹,深受家长青睐;三是作为“爱心蔬菜”,送给空巢老人或家庭困难的学生,用劳动果实传递爱心。
家长们一直认为,学校这种做法很好,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又传递了爱心,活动亮点纷呈,值得推广和坚持下去。
走进工厂助推劳动教育有广度
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十堰高新区独特的制造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参观学习并进行动手实践。这一做法受到工厂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签订实践基地的工厂企业有6家,包括汽车零部件加工、玻璃加工、纳米技术等,让学生劳动实践有广度。
今年4月,七年级300余名学生走进恒昌达工贸有限公司参观学习。该公司主要从事玻璃加工,学生们在公司实地参观了普通玻璃、钢化玻璃等不同种类玻璃加工流程,听取了工人师傅的介绍,感到十分奇妙,真正体会到了科技的魅力。当听说学校的门窗玻璃都是出自该公司时,同学们顿时兴趣十足并感谢工人师傅的辛苦付出。
参观结束,同学们的内心十分激动,纷纷表示,一定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和技能,长大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作贡献。
家校合力助推劳动教育有温度
劳动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多年来,我们坚持做到家校社同参与、共谋划、共成长。
在学校层面,建立劳动教育家校委员会,定期召开劳动教育研讨会,制定劳动教育长远规划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每一个月组织有劳动经验的家长到学校劳动基地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给学生劳动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劳作能力;每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家长参与的劳动分享会,聘请劳动模范进行现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在学生心中形成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意识,真正让学生明白一切伟大皆由双手创造的含义,让劳动成为人生成长的基石;每年评选出一批“劳动标兵”,激励学生真正成为劳动能手,形成人人都是学校劳动基地的实践者。
在家长层面,学校鼓励每一位家长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孩子一起开展劳动活动,比如做一次家务、炒一盘拿手好菜、织一件毛衣、采摘一次果实、收割一次稻谷、手绘丰收简笔画等,让劳动成为每一天的必修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一同劳动培养亲子关系,构建和谐家庭,让劳动更有温度。
在社会层面,建立长期合作的小作坊、小试验田、小农场等劳动场所,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学农事、知辛苦、长技能,促成长。
学校每年11月,组织学生走进红薯粉条加工小作坊,参与红薯粉条加工全过程。同学们从挖红薯—洗红薯—切红薯—过淀粉—加工粉条—晾晒粉条等环节入手,全程自己动手,在劳动中掌握红薯粉条加工全流程的同时,知道红薯粉条来得不易,更明白红薯粉条作为郧阳的特产走向全国的艰辛历程,也传承了红薯粉条加工这一传统手艺。
走向小作坊、小试验田、小农场,是学校的一贯做法,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精品课。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多条腿走路,把劳动教育落实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劳动教育的格局,温暖着每一个学生。
多年来,学校坚持五育并举,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聚焦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思源实验学校将继续开拓劳动教育渠道,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新管理模式,拓展与校外劳动基地沟通与交流,走家校社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之路,进一步把有深度、亮度、广度、温度的劳动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