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教品牌吸引力,可以通过推动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新工艺融入职业教育课堂,加快专业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升级,促进职业教育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一批示范院校和特色专业
将品牌创建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社会人力资源整体情况结合起来,将职业教育品牌、劳务品牌建设纳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就业促进规划和人才专项规划等重大战略决策中,确保品牌创建工作与区域发展政策紧密衔接
要注重职业教育品牌和劳务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协同联动效应,加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形成共建共创合力
教育品牌是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象征价值、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与商品和服务品牌不同,打造教育品牌的宗旨是追求人力资本整体提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职业教育,是教育,更是民生,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各地建设劳务品牌的重要推手,需要从高辨识度、高认同感、高代表性的角度精准定位职业教育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内容构建。
打造品牌 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形成一批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品牌。
职业教育品牌是体现职业教育整体竞争力、职业教育资源结构布局以及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度的重要指标。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的核心目标是聚集地区或行业特色优势、统筹各类教育要素资源、传播文化知识和技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塑造品牌精神。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的基本路径是以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依据教育培训优势资源打造品牌专业,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团队合作、努力打造并维护品牌,形成具有地域或行业特色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各地在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品牌时,往往不局限于单个院校的品牌建设,而是把品牌效应投射到县域、城市甚至是跨区域的重大产业发展、职业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层面,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主线,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广泛影响力和持续创新力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品牌,推动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素质优良、数量充裕的现代化职业技能人才资源。
探索育人“新模式” 提高劳务人员技能水平
职业教育品牌推动劳务品牌建设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因此,要探索职业教育与劳务品牌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相结合的“新模式”。
在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方面,要围绕劳务品牌的服务产业需求,发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优势,结合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合理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建设具有地区特殊和行业特色的专业群,避免专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专业错位发展;在育人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共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标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劳务品牌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成长劳动力。
劳务品牌的核心是人,重点是人的技能。当前,劳务品牌还存在管理不够精细、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务品牌由粗放式的数量增加阶段向精细化的质量提升阶段转型,从业人员由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化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正在加速,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劳动力供求面临的挑战,劳务品牌正在开启从单纯提供劳务向为企业提供集人员供给、产品制造、技术指导、管理外包、行业品牌打造于一体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品牌转型之旅,劳务主体也逐步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乡新成长劳动力转变。
这一背景下,建设劳务品牌更需要职业教育培训给予技术技能支持,通过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资源赋能,提高劳务品牌的技术技能含量,优化劳务输出的结构,提高劳务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发挥劳务品牌促进就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作用。
在培训方面,鼓励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开展劳务品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对劳务品牌价值提升支持力度,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等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根据本地区特色增加劳务品牌职业工种,按规定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完善劳务品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式,按规定对相关人员发放相应证书、给予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劳务品牌高技能人才同等落实职称评聘、选拔培养奖励项目等人才政策。
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职业教育品牌和劳务品牌建设
为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品牌化在建设劳务品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政府是建设职业教育品牌和劳务品牌的主要推动者。建设职业教育品牌应从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谋划职教品牌、劳务品牌的创建工作。
将品牌创建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社会人力资源整体情况结合起来,将职业教育品牌、劳务品牌建设纳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就业促进规划和人才专项规划等重大战略决策中,确保品牌创建工作与区域发展政策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职业教育品牌、劳务品牌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出台支持政策为品牌建设提供专项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支撑和管理制度保障,引导鼓励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形成政府部门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主动作为的工作合力,以打造职业品牌并推动劳务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运营管理 提升职业教育品牌、劳务品牌吸引力
提升职教品牌吸引力,可以通过推动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新工艺融入职业教育课堂,加快专业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升级,促进职业教育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一批示范院校和特色专业,创新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方式、实习实训方式等,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等灵活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切实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提升职业教育对企业、劳动者的吸引力。
要重视品牌宣传对增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各类宣传媒体,通过系列文化作品创作、科研成果发布、主题活动展示等形式将品牌建设融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就业创业各项工作中,引导职业院校师生、学生家长、行业企业、劳动者等群体产生积极正面的品牌感知。
要注重职业教育品牌和劳务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协同联动效应,加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形成共建共创合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职业教育品牌和劳务品牌建设的政策供给,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品牌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品牌建设纳入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职业院校之间要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在品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技能竞赛、职业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行业、企业应加深与职业教育品牌的联结纽带,加大品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力度,推进品牌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场景共用,全方位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区域职业教育品牌和劳务品牌,提升两项品牌效应对地区产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 莫荣 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大洲 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副主任)